发挥职业教育作用 锻造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

发布时间:2024-02-09作者:来源:工人日报审核:李新东编发:黄根岭浏览次数:11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“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”,并将大国工匠、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积极培育新能源、新材料、先进制造、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积极培育未来产业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,增强发展新动能。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,也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赋能要素。产业工人特别是新型高素质产业工人,是链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,因此,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整体跃升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。

当前,在聚焦国内外高端生产要素和技术资源,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,在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转型的攻坚时期,亟需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和技术需要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。近十年来,职业教育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,新时代新征程,职业教育必须担起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,聚焦高技能人才培养,更好地激发产业工人的智慧和力量,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,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。

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工人队伍提出的新要求

创新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,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、生产力发展路径,具备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质量特征,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。它在技术革命性突破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下催生,以劳动者、劳动资料、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,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,特点是创新,关键在质优,本质是先进生产力。例如,为筑牢实体经济“压舱石”,江苏省常州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,布局轨道交通、新能源等新型产业,用好多种形式的公共实训基地,放大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深度融通的聚变效应,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、用好新型技术工具、塑造新型生产关系,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。

其中,培养掌握和运用新型技术工具,形成和积累新型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,打造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劳动者队伍,是实现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力量。随着大数据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,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,持续推动传统产业系统变革,对于岗位技能要求不断转变。尤其是制造业领域,已逐步由传统加工制造延伸至高精尖技术创新、精密仪器制造、一体化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领域,亟需一大批能够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,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,能够真正承担打通技术突破和创造发明“最后一公里”重要任务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。

系统分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的新问题

正视产业工人队伍数量不足与结构失衡。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,全国职工总数为4.02亿人左右。但“千工好招,一技难求”,服务科技研发与转化、数字化经营管理、高素质技术技能等复合型创新型产业的工人仍相对匮乏。当前,77.6%的产业工人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。教育部、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的《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》作为一揽子专项规划的“人才篇”,对产业人才缺口做了预测,预计2025年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450万人。而相较于数量缺口,结构性矛盾更加值得关注。

检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培养的体系问题。当前,职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,高中以上学历达85%,大学本科以上占35.5%,但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,构建中国特色、世界水平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建设与培养体系是时代所需、形势所急。如何引导相关企业根据生产研发需求,进一步加大高素质产业工人培养力度;如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,围绕国家重大战略、重点领域,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成效;如何创新协同培育模式,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型骨干企业技术优势,进一步助力创新型拔尖型产业工人培养等,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。

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培育高技能人才

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教育类型,与产业发展伴生成长。面对上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境,职业教育作为产业工人培养的主阵地要主动领题破题,发挥关键作用。

当前,建设新型产业工人队伍,发展新质生产力,首先就是要匹配新型生产关系,培养市场需求、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。为此,要继续将“一体两翼五重点”作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大举措,将中国特色学徒制、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作为重要制度保障,持续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。

一是形成部际工作合力,畅通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良性循环,使人才培养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高度匹配。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、重大工程、重大项目、重点产业需求,强化企业主体责任,动员和依托社会各方面力量,在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,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群体高技能人才实施差异化培养项目,缩短劳动力市场向教育系统的反馈链条,加强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时空耦合度,着力促进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、工艺改造、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相适应。

二是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,以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等特色项目为关键举措,带动形成高技能人才增长极。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高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要求,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、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,对接匹配职业教育资源,提升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,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、精操作、懂工艺、会管理、善协作、能创新的高技能人才。

三是发挥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功能,以技术协同创新,有组织推动创新型拔尖型产业工人培养。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过程中,协同推动工匠学院、劳模(名师)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,支持共同体、联合体内企业、科研院所与院校面向行业基础性、紧迫性、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,开展跨学科、跨领域、跨专业协同攻关。加强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、进修深造、高端培训,造就一批拔尖人才、建设一批创新团队、推出一批创新成果。聚焦高铁、新能源等领域,加强与中资企业和中国产品“走出去”相配套的国际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。

未来,为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在锻造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优势,要深化职普融通、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,以高标准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项目为引领,以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经验为借鉴,基于我国的制度体系、法律体系、产业体系和历史沿革,系统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标准体系。全面推进高技能人才贯通培养,打破学校与企业、教育与职业的边界,促进育人与用人相融合、所学与所用相一致,凝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、制度、经验,培养一支规模巨大、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。





Baidu
sog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