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4-09-25 文章作者:胡琳珺 审核:罗坤 编发:蔡云龙 浏览:10
不践迹,亦不入于室
《论语》中有一句讲到如何为善,这里略作理解。子张问善人之道。子曰:“不践迹,亦不入于室。”
子张问善人之道。先理解一下问句中“善人”的含义。个人理解,善人就是品德好,有善心,愿意行善之人,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好人。如此,孔子在回答问话时,就应该围绕怎么做一个好人来进行解答。来看回答,“不践迹,亦不入于室。”践就理解为踩,踏。不沿踩踏痕迹。下面先理解一下“室”字。上面宝盖头,房屋;下面是至,箭矢到达目标。综合起来,射箭射到房间的深处,室理解为内屋,房间深处。那怎么算“亦不入于室”呢?如果是“则不入于室”,那意思就非常明确,不踩着前人的脚印,不跟着前人学,就无法登堂入室。这里的“亦”字值得思索,亦字几乎都是作为“也”来理解,也不要进入房间的深处。整体来看,做好事不要踩踏痕迹,也不要进入的太深。难怪南师在解释这句话时说,这个东西解释起来有点费劲。
若去百度,会得到若干意思相近的解释。子张问成为善人的途径,孔子说,“不踩着前人的脚印,做学问也到不了家。”大概都是这样的意思。这个答案让人较为困惑,子张问的是怎么做一个善人,怎么去当一个好人。而孔子回答,只有踩着前人的脚印,才能做好学问,把学问做到家。善人等于大学问家?根据我个人的理解,善人就是现在常说的好人,子张问的是怎么做一个好人,孔子却答非所问,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下面来看南怀瑾给出的大体解释。南师解释的内容很多,还举了例子,概括理解为,“做好事不留痕迹,但也不刻意去做好事。”这里与道家的“顺其道”意思相通,在日常生活中,遇到了应该去做的好事,就悄悄去做,不张扬,不声张,做了就做了,做完就悄悄走人。这与我从小受到的教育理念“做好事不留名”一致,也符合中国自古一直传承的“做好事,积阴德”。“不入于室”强调的是不刻意,不刻意去做好事,好事遇到就做,没有遇到也不专门搞做好事的活动,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,更不会做了一点好事就满大街的去宣扬,去声张。这里自然想到《道德经》中说到的“天地不仁”,“太上,不知有之”等自然理念。说到“自然”,还需要多解释一句,古时候所说的自然,不是现在从西方而来的大自然的概念,而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,也就是自然之道。这里暂作以理解,回来有空再专门进行汉字解读。
仔细感受南师的解释,合理且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。而对于“不践迹”这三个字,个人还有一点理解。不沿着前人的足迹,在悄无声息的基础上,还有不拘一格的意思蕴含其中。这里对比《易经》坤卦六二的爻辞,“直,方,大。不习,无不利。”这里从用人的角度来理解,直方大是由线到面再到空间的展开,简单三个字,选人用人的方方面面都不要有所局限。后一句是进一步的解释。“不习”,习是小鸟练习飞行,反复之意。用人之长,使用各种人才,人才能力不一样,但只要是为国家有利,都可以使用。而从为人臣子的角度来看,思维、能力也是要全方位的,要有多样性,全面发展,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做出贡献。如此,“不践迹”或许也包含了做好事可以多元化、多角度的含义,不用恪守前人的方法,只要方向正确,目的是好的,就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实践,这也体现出了文化之化的内涵。
最后,再从《论语》前后文整体进行理解,这里来看前一句。子曰:“回也其庶乎!屡空。赐不受命,而货殖焉,臆则屡中。”孔子感慨颜回品德好学问好但是穷困,子贡不听命运安排,做生意发了大财。个人感觉,做生意在于赚差价,谋取利益,孔子对子贡这个行为多少有所质疑,或许就是品质方面的质疑。如此,下面子张问到善人的问题,怎么做好人,也是在讲人品方面,如此,前后文也相互对应。